第四十三章 佛道(1 / 2)

大唐不良人 庚新 8567 字 2个月前

当鼓楼的鼓声隆隆敲响十二下。

东西两市休市。

长安一百一十坊坊门关闭。

整个大唐,进入黑夜。

晋昌坊,大慈恩寺。

大雁塔上,有一僧人正双手合什,向着皇宫方向默颂经文。

他的眉宇间,隐隐笼着一层阴霾。

脸色似悲似喜。

“悟净师兄。”

一个声音突然自后传来。

悟净回头看向拾级而上的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一袭白衣,面如冠玉。

双眸,如天上的明月一般,皎皎有光。

薄薄的双唇微抿,有一种难以描摹的贵气。

见法师向自己看来,少年双手合什,微微颔首道“见过师兄。”

悟净面上闪过一抹惊讶,调整心绪道“崇俨师弟,你来了”

来者,赫然是明崇俨。

当年明崇俨年纪虽轻,但因为先天开灵,经人介绍,早早到玄奘法师座下听经。

所以与法师,有着师徒名份。

玄奘座下弟子,除了行者不知所踪,在长安的一些法师,如悟能、悟净者,都与明崇俨师兄弟相称。

明崇俨向悟净看去。

悟净,其实是一个胡僧。

比起身材胖大的悟能,瘦削如猴的行者。

悟净是几名弟子中,身材最高壮的。

立在那里,就如一桩铁塔般。

他身上穿着朴素的百衲僧衣,脖颈上戴着一百零八数的朱红色佛珠,颔下生着赤色的卷曲虬须,使他看着,不似一名僧人,更像是江湖中的豪杰,游历长安的胡商。

若是注意悟净的神情,才能发现,他在粗豪的外表下,有着一种悲悯之情。

月色从大雁塔外透进来,照在悟净身上,给他身体边缘,镀上了一层银光。

悟净法师双手合什,表情愁苦“崇俨师弟怎么这么晚过来”

“我来,是有一事想向师兄请教。”

明崇俨踏上石塔,在悟净疑惑的目光下,向外看了一眼,叹息道“好些日子没来了,还记得当年玄奘法师在此译经,一切仿佛在昨日。”

悟净沉默不语,似乎也被他的话,勾起了对玄奘的回忆。

“师兄,为什么要这么做”

“嗯”

悟净神情一怔,眉头不由皱起。

“崇俨师弟,你说什么”

“我问大慈恩寺,为何要去趟这场浑水。”

明崇俨一步步向悟净走来,眼神渐渐变得锋利,如刀一般,劈向悟净。

“佛门本是清净地,当初玄奘法师百般推辞不受,为何现在你们要向官场靠拢,别说你不知道悟能师兄应该参与了吧释门中人,为何要去沾染这些俗事”

棋下到一半。

黑白二龙在中盘绞杀。

右相府前,一拨拨的人来,又一拨拨的退出。

严守镜也不由心下佩服,李敬玄能为右相,果然有他过人之处。

一边布局设计,对苏大为百般堵杀。

一边在这棋盘上,与自己黑白相争,居然一直占据主动,步步为营,步步紧逼。

能同时一心两用,这已经是极难的了。

更难的是,中间还有宫中来人,李敬玄毫无波动,起身迎了宫中太监,处理宰相的各种事务,一切如行云流水,丝毫不乱。

分心多用,每一条线,都能处理妥帖,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难怪他能压服阎立本,大权独揽。

哪怕是圣人,也多要仰仗右相。

因为除了他,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人,能在圣人与门阀之间,站好这个平衡点。

身为宰相,既有自己的利益,更要摆平世家高门和圣人之间的利益。

这种峰口浪尖上的位置,并不好坐。

一个不好,轻则丢官。

重则被诛。

之前的宰相,如上官、长孙等人,下场都不好。

严守镜正在心中思索。

就听李敬玄叹了一口气,投子到盘中道“这棋,就下到这里吧。”

和局吗

严守镜扫了一眼棋盘,却见李敬玄随手投的那子,正好丢在棋眼里。

一子连成大势。

造成己方大龙被连根拔起。

严守镜阴柔的脸上,双眸缓缓睁大,一脸不可思议。

这是被李敬玄中场屠了大龙啊。

方才自己居然看漏了这一步。

他呆滞了一瞬,方才反应过来,站起身,一脸恭敬的向李敬玄叉手道“右相高明,我不如也。”

“弈棋是小道,可惜,今天还差了点火候。”

右相说的火候,自然是指对苏大为手下的抓捕行动。

无论是对出狱的魏破延,又或者执苏大为令去长安狱里提人的李客。

还是其他人。

只要抓到苏大为的人,这棋,基本就是绝杀。

但这场暗斗,终究是无功而返。

苏大为不愧是军旅出身。

手下那些异人身手高明。

想活捉到并不容易。

严守镜迟疑了一下道“右相,如果没有旁的事,我先告退。”

李敬玄微微颔首,就在此时,忽见一人快步跑入堂内,向着右相单膝跪下,叉手道“阿郎,人抓到了。”

堂中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投过去。

抓到了

棋局绞杀到此刻,终于要屠杀苏大为的“势”了吗

“阿博,你说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茶香中,苏大为的声音依旧是那么平静,从容不迫。

这一点,令李博十分佩服。

他自问自己不是没经历过大场面的人。

无论是年轻时在西域闯荡,还是当年跟着苏大为去巴颜喀拉山,攀上圣峰,被吐蕃兵包围。

又或者这些年跟随苏大为在长安,在军中阅历。

哪一件都不简单。

磨炼至此,他自觉自己的心境远胜常人。

虽不至于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但至少也算是有静气,可以面如平湖。

可是涉及到苏大为,涉及到自身的事。

特别在当下长安这种复杂的局势下,他依旧关心则乱,有些进退失踞之感。

“阿郎你的优势,莫非是军中历练,在军中的人脉”

李博想了想道。

以他所见,苏大为在军中羽翼已丰,就算是圣人和武后,都要仰仗。

再过些年,苏大为的威名更盛。

新帝登基,将成为国之柱石。

全大唐,全天下,何人不识君

这一切,皆因为苏大为“有用”。

大唐的一切,是建立在军功上的。

苏大为有名将的实力,有赫赫军功。

谁都要敬他三分。

这话出来,他自认为是极妥帖的了。

谁知苏大为却微微摇头“不对。”

李博眉头微皱,一双褐中带灰的眸子,费解看向苏大为。

“愿闻其详。”

“这次回长安前,我也曾想以军功为护身符。”苏大为概然道“实际上,从征辽东以来,我就一直有这个念头,只要我的功劳够大,那么就谁也动不了我。”

“这不对吗”李博越发疑惑。

“对,但不全对。”

苏大为轻轻喝口茶“就像这次我回长安,马上就被卷入朝廷迁都的风波中,当夜就有人冲入宫禁,犯谋逆大罪,而更可怕的是,其中许多人,与我有关。”

李博沉思片刻“但陛下和武后并不相信,也不会以此治罪。”

苏大为摇头道“有些事,事实真那么重要吗我看未必。”

屋内静到极点,只有李博变得粗重的呼吸。

“设局之人,目地自然是武后,但何尝不是圣人,现在从结果看,自然只是虚惊一场,可若真的被他们得手呢”

苏大为脸庞抬起,看向李博。

他的双眼,仿佛有一种看透人心的力量。

李博先是一怔,接着大汗淋漓。

若当夜圣人真的有个三长两短,那会如何

大唐群龙无首。

武后不足以掌控朝局,甚至有可能被人顺手一起除掉。

而那时,太子李弘按流程,将会被大臣辅佐登基。

但,李弘毕竟年幼,是否真能掌控朝廷

朝中那么元老功臣,门阀、高门,连圣人与武后联手弹压尚且有些不足。

年幼的太子,又如何能稳住局面

真到那时,一个不好,就会重现南北朝的局面。

分崩离析,或者权臣篡位,都不是不可能的。

到那时,唯一能助武后和太子稳定局面的,只有苏大为一人。

李勣年老,半只脚踏进棺材了。

萧嗣业因为出身江南氏族,其实不被陛下和武后深信。

而且也是黄土快埋脖子的人了。

太宗时的名将武臣,死的死,老的老,环顾长安,能镇住局面的,可能真没有谁比苏大为更合适。

但,因为私闯宫禁者有苏大为昔日麾下陇右老兵。

苏大为难以洗涮自己的嫌疑,很可能在大乱之初,就被人弹劾治罪,甚至以罪夷九族,至不济也是个判流放千里。

一想到这一切,李博浑身汗毛倒竖。

只觉自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

当时不觉得如何,直至此时,方才透过苏大为的视角,看到此事的阴险与可怕。